第134章 长安镇将的不同【】(2 / 2)

乞活大帝 蛤蟆吞地 1831 字 9天前

陈九微微点头,说道:“娃说的有理,荆襄之晋兵当选在来年气暖之时,当选上洛郡北攻之路。”

陈启国点头说道:“上洛郡兵卒已经入川蜀,此时正值耕种之时,各家都已停了战事,待秋收之后,入蜀南军当会攻夺梁国汉中。”

“上洛郡已空,自是南朝最佳北攻之地,南军乞活为锋,一旦夺了汉中,南朝大军随后尾随,顺势而收了汉中并非难事。”

“唉……”

说着,又是深深一叹,陈九以为他在感叹入蜀乞活军为江东建康做了嫁衣,刚要开口……

“唉……”

“俺总觉得……此时并不是南朝开战最佳之时,若能将战事向后推了一年,或许更要好上一些。”

陈九一愣。

“这是为何?”

陈启国皱眉说道:“襄城公病重待死,此时盯着关中之人颇多,若南朝此时有北伐之意,坐镇关中留守之人必是石虎其中一子,原太子石邃已死,今之太子乃次子石宣,石宣与五子石韬相争,子壮父未死,石虎两子相争对于石虎来说是有好处的,他们是不可能离开邺城的。”

“三子石鉴、四子石苞、六子石斌,此三子年岁较长,若南朝自荆襄北攻关中、西凉出金城东攻相助,如此之战,外镇大将绝不可能为统兵大将,正如之前建康大将庾亮北征之事,虽以征讨大将军夔安领军,却以年长三子石鉴为监。”

陈启国皱眉说道:“六子石斌为人骄狂若长子石邃,亦因前太子石邃之事,虽战功最盛却被夺职不用,如今只是一安乐王,监军关中只能是三子、四子其一。”

“前有石邃与石宣相争,今有石宣与石韬相争,若石宣步入石邃之后尘,最有资格成为太子就只有三子石鉴、五子石韬。”

“石鉴居邺城,于石宣来说,石韬得其相助,势必威风大盛,能将之流放关中,自是全力将之驱逐出权利中心,于最为受宠五子石韬而言,虽可借助石鉴之力与石宣争锋,但却又是其登上太子之位最大阻碍,石韬更为愿意这位三哥只是助力,而非与他竞争之敌,若一定要有人前往长安镇守,石鉴流放关中亦是最佳之选,况且那位义阳公石鉴尚还领着督理邺城之西的‘右将军’一职,如此一来,大战一起,入关中节镇者当是那义阳公石鉴。”

陈九皱眉不语,胡氏疑惑道:“信儿,石鉴、石苞入关中节镇,难道会有什么不同?”

陈启国苦笑道:“不是他们有何不同,而是他们与其他镇将留守关中的不同。”

陈九说道:“娃的意思,若江东建康不来关中,关中当非石虎之子,而是邺城之将?”

陈启国无奈点头,说道:“关中被江东建康、西凉张氏同时盯上,如此之战,必须要有石虎之子节镇,若无此战就不同了,仅看石虎作为,襄国——邺城——枋头二十万胡兵、百万胡民,其子、其善战之将皆在邺城周遭,洛阳与长安地位相若,此时也无石虎之子节镇,之前,长安亦无石虎之子。”

“说好听些,石虎是把拳头紧紧攥起收在胸腹,可以更有力挥拳迎击来敌,说难听些,他就是怕死,怕外镇之将做大难制,将领尚且如此,更何况他的那些年长儿子们,石虎也担心他的儿子在外用他的权威广收四方,若无必要,是不会轻易放了出去的。”

“若晚上一年,待此事尘埃落定,镇将落定,江东再来,北伐情况或许会好上一些,说不定趁乱抢了长安亦不一定。”

陈九眉头更加紧皱,九娘根本就听不懂这些,抱着陈启国手臂,只是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胡氏却越来越疑惑不解,犹豫开口说道。

“信儿,阿娘越听越有些不解了,大战之后,石虎大王必是遣子前来,即使之前有了镇守关中之将,也定然会有一子前来,正如我儿所说,义阳公石鉴当是最有可能之人,可这两者间又有何不同?”

不等陈启国开口,陈九却说道:“是有些不同,那石鉴后入关中,就有了将相不和之事,战败也不稀奇。”

胡氏猛然一惊,这才明白里面隐隐暗含着的巨大差别。

陈启国点头说道:“这只是其一,襄城公石涉归一旦病逝,襄城公府能否还死死掌控原属兵马尚不好说,无论如何,一时之乱是必然,但这并不是最为致命的,最为致命的是抵御西凉、稳定北面羌族的戍边屠各罪卒!”

陈九一愣,胡氏却骤然惊起,一脸骇然看向迎面看过来的陈启国,陈九或许不知那些戍边罪卒之事,她却甚是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