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须老者一听赵无忌给自己按上了一个欺君之罪,顿时便吓得魂飞天外,他急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住地磕头说道:“大人,小老知错了,小老知错了,还请侯爷大人不计小人过,放过小人吧。”
赵无忌伸手示意,制止住了手下士卒,“本官一贯慈悲为怀,既然你有悔过之意,便速速给本官交代清楚,你为何要阻挠,破坏本官的灭蝗行动?”
鼠须老者这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抬起头来,开始述说起来。
原来这老者是一名破落秀才,屡试不第之下,平时只靠着在镇子里教书,赚点束脩钱,养家糊口。
因他为人懒散,学问粗浅,是以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少,他的日子也过得一日不如一日。
穷倒也没什么,但这老头不想着勤劳致富,却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学到的知识,打起了歪主意。
在华夏的历史上,蝗灾的发生频率非常高,从历朝历代的规律来看,几乎平均每三,四年,就会闹一次蝗灾。
因为飞蝗速度很快,往往老百姓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蝗虫便已毫无征兆地飞到当地,开始祸害庄稼,蝗虫食量很大,往往两三天内,就能将一地的庄稼全部祸害掉。
待到老百姓发现大事不好,准备组织起来灭蝗时,蝗虫却早已吃饱喝足,展翅高飞,向着下一个目标迁徙而去。
蝗虫来去如风,很难对付。
是以如何防治,应对蝗灾,一直都是老百姓和朝廷官员极其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病急乱投医的个别官员和老百姓,把求救的方向转向了神佛,希望神佛能够显灵,为凡间的百姓解除这一场灾祸。
各地官员或祈愿或烧香或拜佛,向漫天神佛求救,而在这其中,一小撮别有用心之人,却将老百姓的灾难当成自己敛财的良机,借此机会收取大量的供奉。
这老者穷极无聊之下,便与桃林镇的一个酒肉和尚勾结起来,两人暗自商定,由老者出面,利用他的身份宣传蝗神不可侵犯,不可战胜的言论,而后再在话里话外间,将驱除蝗灾的希望往镇子里那唯一的和尚身上引。
受到蒙蔽的老百姓,在老者的怂恿和欺瞒下,便会集资出一大笔银钱来,交由老者,送到和尚处。
最后由和尚做一番祈愿法事,帮老百姓们请走蝗神,驱除蝗灾。
蝗虫在一地最多耽搁三四日,待到百姓找到和尚,和尚再做法事,这时吃饱喝足的蝗虫们早就飞走了,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们,还以为是和尚法术高深,请走蝗神呢。
老者与和尚就靠着这套拙劣的把戏,骗了桃林镇的百姓们一年又一年。
这两年大旱,按照以往的经验,老者与和尚本打算今年再骗上一笔大的,却没想到从府城来了一些人,宣传鼓动老百姓去灭蝗,这还了得?
于是鼠须老者便怂恿村民将这些人给暴打一顿,然后赶出桃林镇,却没想到被闻讯赶来的镇南侯赵无忌抓个正着。
听了老者的供述后,赵无忌当即命人前去镇子里,将那个和尚抓了过来。
没过多久,一个喝得醉醺醺的胖大和尚就被如狼似虎的黑旗军士卒给带到了赵无忌面前。
胖大和尚从来没见过这种阵仗,看到这些士卒一个个手持陌刀火枪,杀气腾腾的样子,差点没尿了裤子,吓得酒意顿时便消失不见。
待到再看到瘫在一旁,跟一只癞皮狗似的鼠须老者,和尚顿时便是惊恐万状,晓得自己和老者合谋坑害百姓钱财的事情,已经泄露。
赵无忌皱眉看去,只见这和尚贼眉鼠眼,身上衣衫油腻又肮脏,头顶上连戒疤烫得都是歪歪扭扭,胖的满面油光,一副肥头大耳的模样。
哪里有半分出家人不问世事,静心寡欲的样子?
不用说,此人十有八九是个假和尚。
赵无忌二话不说,当即命人将和尚拖下去打,啪啪啪啪几下板子下去,那和尚便痛得犹如杀猪一般的嚎叫起来,满口地求饶不止,声称肯招。
赵无忌于是手下士卒再度将那和尚拖了上来,还不等赵无忌发问,那和尚就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招供了出来。
原来这人果然是个假和尚,他原本是乡间的一个无赖,好吃懒做,穷困无着之下,不得不住进了镇子里的一座早已败落的寺庙,占了这座空庙,自己剃了个光头,装成和尚骗吃骗喝。
至于他和老者互相勾结,骗取乡间百姓钱财一事,他也是悉数招供,当众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