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正式上映(1 / 2)

1979年年9月24日,锄奸作为国庆献礼片在全国上映。现在电影上映没有太多的宣传途径,唯一的宣传就是电影海报。在锄奸上映一周前,全国各地的电影院,尤其是2650家专业电影院全都挂上了锄奸的大幅海报。

跟所有的电影海报一样,锄奸也是手绘海报,正中间是赵单的大幅头像,方姝和周里金分居两侧,旁边写着赵单主演。赵单是中国的超级巨星,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锄奸这个名字加上主演赵单,对观众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

9月24号一大早,全国各地电影院的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观众都想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看看赵单的新作。北平的25家专业电影院更是人满为患。在锄奸上映之前,北平电影界,以及首都各大高校已经传遍,北电拍出了一部比追捕更好看,比桥更精彩的故事片,很多人都想一睹为快。

排队的人群中两个朋友正在聊天,其中一个对朋友道“没想到锄奸刚上映,就有这么多人买票。都排了十多分钟了,怎么还这么多人,不会买不到票吧”

“有一千多个座位呢,我们前面也就两三百人,不会买不到票的。今天第一天上映就有这么多人,真是没有想到啊”

“可能大家都听说了吧,我同学暑假的时候看过这片子,说这片子比追捕和桥还要好看。他还说里面打仗的部分特别激烈,可以看到看到子弹把人脑袋打爆。”

由于排队时间比较长,等着买票的观众都东拉西扯的闲聊,有聊文学的,有有电影的,也有聊其他政治的。有观众发现在前面不远排着一个老外,捅了捅朋友的胳膊,嘻嘻哈哈地道“你看有个老外在排队呢你说锄奸是中国电影,一个老外能看懂嘛”

没想到朋友还没回答,那个老外却转过身来,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道“哥们儿,我能听懂中文,我喜欢中国电影,最喜欢谢晋的电影。”

说话的男子没想到老外会中文,顿时惊呆了。

周围的人爆发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声,以为人家老外听不懂,没想到人家中文说得还不错。

老外叫马可穆勒,是意大利人,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直想来社会主义中国看看,而且上世纪60年代西方很流行中国的佛教、禅宗思想。在1974年,他到辽宁大学研究群众文艺,从那时候开始看了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但并不太喜欢。

1977年春天,马可穆勒从辽宁大学转到南京大学。他在南京的一个篮球场上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谢晋导演拍于1962年的红色娘子军。马可穆勒觉得太棒了,他认为谢晋把中国电影传统与苏联电影、西方电影结合了一起来。

今年马可穆勒回到意大利办了一场关于中国电影的展览,由于影片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过这反而激发了马可穆勒的斗志,他决定搜罗高质量的中国电影,在意大利办一个中国电影节。

马可穆勒这次到北平,跟电影界人士交流的时候,不少人对他说,你要办中国电影节,应该把锄奸带上,这是中国当前电影的最高水平。也有人说锄奸是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思想内涵的庸俗作品。但不管怎么样,马可穆勒的好奇心被吊了起来,想要看看这部电影。现在正赶上电影上映,他决定看看锄奸到底怎么样。

排了二十多分钟的队,马可穆勒和朋友顺利的走进了电影院。又过了二十来多分钟,放映厅的灯光熄灭,电影正式播放。

马可穆勒只看了十多分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部非比寻常的电影,有大量的好莱坞电影拍摄技巧,也有很多新浪潮的东西,但同时又有很多创新的地方。整部电影都是运动镜头,但镜头的运动却极其平稳,也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

马可穆勒在中国呆了好几年,看了不少中国电影,他一直相信谢晋是中国水平最高的导演,现在他发现锄奸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不比谢晋弱,而在视听语言上更强。

马可穆勒正看得起劲,幕布突然变白了,紧接着放映厅灯光亮起,银幕上出现一行字“跑片未到,敬请谅解”。马可穆勒差点没郁闷死,一连吐几个“”。

其他观众的反应也差不多,锄奸小队已经在侦察地形,马上就要和敌人干起来了,现在竟然断片了。现场观众都极其不爽,各种骂声,叫喊声,口哨声响成一片。

现在电影拷贝价格昂贵,为了节约成本,往往是三四家距离比较近的电影院共用一套拷贝。电影拷贝用的都是小片盘,一个片盘只能放10分钟左右,而电影一般都是90分钟或者100分钟,这样大家就可以轮着放。第一家影院刚刚放完第一个片盘,会马上骑自行车马不停蹄地将第一个片盘送往下一家电影院,让他们播放。

简单来说,如果同一部影片在甲电影院晚上9点上映,经过第一个片盘10分钟的播放,再加上跑片运送拷贝的时间,路程最近也得20分钟以上。所以,同一部影片,在乙电影院的放映时间一般会排到9点30分左右,同理,丙、丁电影院的放映时间会再往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