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看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不知如何劝解,只得将目光投向了高雅郭。高雅郭瞧着忠尧心事重重的模样,瞪了黎诗和子翃一眼,说道:“你们俩别只顾着斗嘴了!没见师弟怔怔出神,一脸忧虑,都没空搭理你们吗?”
二人闻言蓦地一惊,齐刷刷向忠尧望去。
忠尧见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轻叹道:“官家召见我,其实别有用意。”
“什么用意?”黎诗急切地问道。
忠尧幽幽然道:“官家是想亲自考察我。”
“考察?”黎诗微微一愣,追问道,“那考察的结果如何?”
“对啊,师弟,考察结果如何?是不是通过了?”子翃有些好奇,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许。
忠尧叹了口气:“考察算是勉强通过了,我这不正为此事发愁呢。”
“考、考察通过了不应该高兴吗?这还发愁?”欧也挠了挠脑袋,大惑不解。
“就是考察通过了才发愁啊!”忠尧黯然道,神色略略有些惆怅。
“唉呀,师弟,你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快说!究竟怎么回事儿?”高雅郭也急了,催促道。
忠尧的目光从诸人面上扫过,无奈地说道:“这官家呀,想封个官儿给我做做。”
子翃一听,不禁两眼放光:“啊?做官?好啊!这是好事呀!什么官儿,快说来听听!”
“对啊,师弟,皇帝给你封官,那多威风啊!快说说看,什么官儿?什么官儿?”欧也显得很兴奋,从旁起哄道。
黎诗与高雅郭则是一脸疑惑。
忠尧瞥了一眼桌上梅红匣儿里盛贮的线肉条子、皂角铤子、云梦豝(bā)儿,见旁边有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千岁子)”,还有两个切开的高邮咸鸭蛋,遂用筷子夹起一粒花生米说道:“喏,比芝麻绿豆大一点的这个官儿,花生官儿。”
金庸先生在写《射雕英雄传》时,书中曾有两次提到宋朝的“花生”,为许多读者嗤笑,说宋朝没有花生,也没有蚕豆(胡豆)。又因此问题近年来在网上争议颇多,但发觉许多人尚未对其进一步梳理脉络,为免后人诟病,故此,特作考证如下,尽量全面罗列目前的证据。
不喜欢的读者朋友可以直接跳过。
先说蚕豆。
蚕豆别名佛豆、胡豆,江南一带,有在立夏时节食豆之习俗,故又称立夏豆,而宁波人则叫倭豆。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张写的《广雅》中有胡豆一词。
据《太平御览》记载,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指此也(蚕豆),今蜀人呼此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
三国时,魏国清河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张揖所着《广雅》中,有“胡豆”一词的记载。如今四川仍称蚕豆为胡豆。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则将蚕豆称作“佛豆”。
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於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
从这些古书记载来看,蚕豆最先栽培於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李时珍说:“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蚕豆花、叶、荚壳,均可作药用。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1958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竟然也有蚕豆出土。
因此,本土一直都有蚕豆,明代以前就有了,不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产物,也不是传教士带来的新物种。
再说花生。
其正式名称为落花生,又称南果(局限於南方种植)、千岁子、长生果、泥豆、万寿果、落地参、地豆、地果、后花果等。
为何叫落花生?
花生的结果方式很奇特,花在授粉后,先向上长出果针,几天后又向下长,进入土后,果针膨大横卧,形成花生的荚果。因此,花生叫落花生是很有道理的,它确实是“花落入地,生出果来”,——“落”、“花”、“生”。
为何又叫千岁子、长生果?
因为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据湖北《大悟县志》记载,大悟县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大悟县民间将花生称为千岁子、长生果、长寿果,大悟民谚有:养生养生,常吃花生。
清代康熙年间汪灏诸人的《广群芳谱》一书,仍称花生为“千岁子”。
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亦称千岁子为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於汉朝文献《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是记载汉代长安古迹的专着。其中写道:“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本”。南越,指今广东、广西等地。从这段记载可知,至少在秦汉之际,两广和海南一带已经种植花生。而且在汉武帝时候,花生已经千里迢迢,从两广沿海落脚关中大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
西晋嵇含所着《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撰)中有关於“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一苞恒二百余颗,皮壳青黄色,壳中有实如栗,味亦如之,干者壳内相离,撼之有声,似肉豆寇,出交趾。”交趾,在今岭南一带。《南方草木状》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学文献之一,它准确地介绍了花生的特性,并且指出它产於岭南,从而印证了《三辅黄图》的记载信而不虚。
唐朝段成式(803—863年)所着《酉阳杂俎》记载:“又一种形如香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云:“千岁子如青黄李,味甘。”这是范氏任静汇(今广西桂林)知府,1175年经岭南一带入蜀,详记沿途所见风物。
另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中说:“千岁子丛生,如青黄李,味甘”。该书是周氏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桂林通判时,详记两广一带的风物。
范、周二氏的这两条记载基本相同,虽较简单,但都是亲眼见闻,实属可信。又一次证明两广一带早有千岁子。
元代,才开始称落花生或长生果。
元朝贾铭(1279—1368),在《饮食须知》中记载:“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另有一处记载:“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甘,果性冷,形如豆荚,子如莲肉。”《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於成书年代。
明朝,蓝茂(1397—1476),着《滇南本草》中有关於花生的记载:“花生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明弘治十六年,即1503年,《常熟县志》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