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吃过五谷的人就都知道,拜托,全才或者专才,是问题吗?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才是问题好吗!
家长们是担心孩子们的学习吗?太片面,太表面,担心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实担心的实质是,孩子将来能不也能找一个好工作好吧!
只要孩子们读完书之后,能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能娶得起老婆,养得好孩子,那你要我们成为专才就专才,全才就全才。
就在今年,那位本来被高中破格录取的青年作家,又一次因为多门功课挂科,而选择从高中退学。
退学之前的一件事,让他的好多同龄人解气又羡慕,拿手续的时候,一位老师问他,“你将来靠什么养活自己?”
“稿费啊!”
这话一出,一时间,他就被那些成绩不太好,考上好大学无望,或者是不太喜欢学习的同龄人,奉为偶像,原来我们的前途,不是只有挤高考的独木桥那一条路。
他和他那一拨同时出名的年轻80后男女作家,因为生活阅历的关系,作品里描写的青春是残酷的,社会,是黑色负面消极的,但是,没想到,这样不同於市场上现有文学作品风格的书,迅速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因为市场的需要——就像后来的网络小说一样,作者如果不多写些踩人打脸的情节,那他就会被惨淡的成绩所打脸,他和他那一拨,写了不少这样内容的小说,几乎每一本都很畅销,有些学校的学生,甚至人手一本。
再加上他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世俗的否定,对一些约定俗成做法的无视,对一些权威的无视甚至是蔑视,也因此,“80后”,被打上了一个“叛逆一代”的标签。
而今天首都晚报的这篇文章,就把冯一平拿出来,和那位标杆性的人物做了比对。
文章说,同样是在高中写了一部畅销小说,但冯一平不但没有功课不及格,高考的时候,还是省状元,而另一位,初中学习就严重偏科,被高中破格录取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因为7门功课挂科,而从学校退学。
同样是小说,一位文字是美的干净的,整体是阳光的,另一位整体是阴郁的,把粗俗当有趣,把暴力当有理,原本令人难忘的青春,在他们眼里,就是负面到不愿意想起的一段经历。
我们比较了一下两位作者的生长环境,同样是80后,一位出生和成长在非常偏僻穷困的山区,一位生活在我国最富裕现代的的城市之一,自小就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福利。
按理,应该是一位对社会有意见,一位应该知道感恩,为什么偏偏他们的看法,恰好调了个个?为什么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如此南辕北辙呢?
在另一位只顾着批评社会的时候,冯一平已经默默无闻的为改造家乡的面貌,做了非常多,而且卓有成效的努力。
上大学之后,不但各门功课依然优异,公司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现在还出版了一部在国际国内,都广受好评的管理学着作……。
当然,我们知道,有不少青少年,是那些新锐作家的拥趸,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就会很容易发现,像冯一平这样的,才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喜欢的偶像。
所以,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吗?
拜托,论据和论点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好吗?
虽然通篇都是对自己的表扬,可是,冯一平真不希望把自己和那位对标。
本来,有不少青少年,肯定是同时喜欢他和他的,这篇文章一出,肯定得分出阵营来,这真不是他想要的。
其它的都可以讨论,但80后的消费能力,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冯一平真心不想现在就有一批反对他的人,比如很快有佳的分店就会开到上海,那些同学一看,冯一平的,“走,换另一家,”
冯一平该找谁说理去?
你说,你们两个加起来都好几千岁的城市斗气,犯得着把我们这样两个,加起来还不到四十岁的人扯进来咩!
得想办法解决一下啊,冯一平皱着眉头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