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要不知足(2 / 2)

这个数据,其实真不夸张,从冯一平自己了解的来看,尤其是在出国最热的那些年,那会清华一年本科毕业的,也就不到两千五百人,后来,至少有一千六七百人到了国外。

而那些人中,最终回国的人数,他有些不想去问,不想去统计,因为那一定是个会让人郁闷的结果。

“在美国,我到过不少地方,到访过不少公司,我去的那些公司,应该说,都是实力非常不错的公司,”

这又让在场的不少人有些眼热起来。

那些公司,一定会非常高兴冯一平的到访,一定都会是由高层人员陪同接待他。

而自己,可能都没有为那些公司工作的机会。

“从我接触的而言,这些公司的负责人中,我没有碰到一个是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

“但据我了解,有我们很多优秀的同学、校友,在那些公司工作,而且大多都是我们清华,或者是北大、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的同学,”

“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这其中有不少人,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於那些陪同我的高管,甚至也包括他们的老板,”

“可以这么说,那些公司的很多收入,就是由他们创造的,或者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完全可以争取成为公司的高层,或者独立做出一番可观的事业,”

“可是,他们却对现状很满足,我觉得,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当然,我们得承认,在美国,白人,确实在很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族裔就一定没有打破那层天花板的可能,”

“就我最了解的矽谷来说,有不少印度裔的员工,已经走上了高层的管理岗位,而来自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真比大熊猫还稀奇,或者说,赶得上克隆动物的稀有,”

“我真的不太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我只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出国的那些佼佼者,和他们现在的地位,真的太不相称,”

“因为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哪怕是和美国一流高校的相比,至少在本科阶段,我们的均值,都是很高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最后,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一向讲究知足常乐有关联,”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一个问题,我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要多读点书,现在,我想补充说一句,在多读了书之后,我们也要想着,不要太容易知足!”

“我们是接受了国内一流大学教育的人,如果连我们这些其实是享受了国内一些特殊教育资源的人,都只满足於成为一个美国的中产,那我想,这只能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失败,”

冯一平没有看台下校领导们的脸色,但他猜得出来,这会他们肯定没有之前那么高兴。

“我是真的比较过国内和美国的高等教育,我发现,我们的高等教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还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由公立大学来保障,但是,美国最知名的那些高校,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学校,我们熟悉的斯坦福、加州理工、哈佛、耶鲁……,都是私立的,”

“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我也说不清楚,是不是这样的差别,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我想我们的师长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会有更专业的看法,”

台下的吴倩这会有些担忧,老板,你可悠着点吧。

“我刚才说过,就是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我们至少在本科阶段,均值很高,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方差很小,”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不太喜欢标新立异,我们喜欢大家都循规蹈矩,从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要求,从走路、坐姿,到衣服、发型,都要尽量统一,”

“我还记得我的同学中,有好几位因为是左撇子,而被老师花大力气纠正,当然,现在这样的事应该是少了,”

“我相信,以上这些举措,自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和要求,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程度上,会不会思维方式会受到禁锢?会不会阻碍创新?”

“这是不是从研究生开始,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逐渐增大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可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有不少同学在交头接耳,还有不少教授也在交头接耳。

冯一平在以往的公开言论里,从来没有质疑过任何和公共机构有关的方面,但没想到他第一次在母校演讲,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觉得冯一平这些话,在这样的场合,可能有些不太合适的吴倩,又特意看了看清华校领导那一块,她发现, 情况还是挺乐观,那边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喜的神色。

我们的高校领导,确实更能做到兼容并蓄。

这可能跟他们都对国外的情况,有相当的了解,知道冯一平说的这些话,其实都是事实。

“从建校到现在,我们清华的很多校友,都是能够把大我、把这个社会,放在满足小我的前面,平均来看,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这种心怀社会的浪漫情怀,我们却是越来越少,”

“我们越来越多的同学,过多的满足於小我,而且是比自己应得的要少的那种小我,我不想说这又是一件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事情,我只是想说,也许我们,真都不要那么乐於知足,那么满足於现状,”

“不知足之后该怎么做?我觉得,创业,是个不错的主意,”

喔,到最最重要的了!

不少人精神又是一振,这才是他们最喜欢听的部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