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零九 太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2 / 2)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148 字 1个月前

他在罗马的时候可没听说这档子事儿。

“他们的那些传道的人不会就和太平道一样吧?”

辛毗询问魏永。

魏永表示自己不太明白玛努尔的说法,但好像不是一个意思。

汉帝国末期那场太平道之乱彻底揭开了汉帝国灭亡的序幕。

魏帝国建立以后,大家反推汉帝国的历史,纷纷认为是太平道之乱开启了二十年乱世,导致汉帝国走向灭亡。

所以魏帝国立国以来对各地传教者那是严防死守赶尽杀绝,对这些可能威胁帝国统治的势力极尽所能的打击,绝不手软。

就像当初汉中张鲁创建的五斗米教,就被郭鹏用各种手段连消带打完全消灭。

那些识字的教棍全被丢到秦岭之中修路,全部死在了秦岭,所有文字教义之类的资料也被付之一炬。

至于让太平道什么的教棍们办学校之类的,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纯属搞笑。

我魏帝国的统治者们先天就存在着对这一类势力的戒备、反感和深深的恶意,对于罗马帝国内部的这种情况表示难以理解。

玛努尔随后也得知曾经在魏帝国的国土上发生过类似于基督教徒叛乱造反的事情,并且直接导致魏政府的前任政府走向灭亡,所以魏帝国坚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再度发生。

这不挺好的吗?

反正玛努尔很讨厌那群人。

这一次出使魏帝国之前,好像也有教会方面的势力试图和皇帝接触,得到前往魏帝国的允许,但是没有被批准。

玛努尔可不想和那群人相处。

其后,他们进入了太学,在太学内游览,观光。

太学生消息灵通,早就知道罗马帝国的大使来到了洛阳常驻,并且正在游览洛阳,外交部尚书辛毗作陪。

来来往往的太学生看到了衣着怪异相貌怪异的罗马大使的时候,也只有一瞬间的惊奇,然后就赶着去上课了。

帝国太学课程繁多,考试次数也多,要求极其严格,不认真学习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要求退学,失去在太学内学习的机会。

甚至失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所以太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看到三五成群的太学生手持书本行色匆匆,玛努尔好奇的询问他们是要去干什么。

“去上课,这些太学生按照入学年龄编成数个班集体,一个班集体大约五十人,聚在一起读书学习,到什么时间上什么课,就要去什么教室听课,不能迟到,否则是要挨罚的。”

魏永不用转述辛毗的话,他本身就是太学生出身,对于太学内艰苦卓绝的学习过程那是一清二楚。

“这可有意思。”

玛努尔非常高兴的询问道:“我能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进行教育的吗?”

“他想看看太学生上课。”

魏永看向了辛毗。

“可以,只要不打扰太学生上课就可以。”

辛毗点了点头。

于是魏永就领着玛努尔前往太学教学区,在一排教室的外面观看太学内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模式。

郭鹏基本上已经把训练营的教育模式整体移植到了太学内,给太学里的学生分班授课,以配合老师的授课能力与学生的接收能力,各种方面最大化教育效率。

然后为了检测教育效率,给太学生以压力,逼迫他们精进学识,郭鹏规定了考试制度和退学制度。

一旦有多少学科考试不合格,就予以退学,剥夺太学学籍,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地方,不管你是谁。

之前有礼部和吏部官员的儿子因为学习不认真,考试多次不及格,被第二次就任太学祭酒的袁嗣以冷面不留情的态度予以罢黜,赶出太学,剥夺了学籍。

科举考试制度下,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是获得学籍,你连学籍都被剥夺了,还想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事情一出,现任官员们也看清楚了,怀抱着当官的儿子一定能继续当官这样的想法,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科举改革之后,魏帝国做官就两条路,要么本身官职够高或者立功大得以封妻荫子,要么就是科举考试。

这两条路走不通,不管你是谁都没办法做官,老老实实当你的平头老百姓。

总之这个事情一出,太学学风立刻变得特别严谨。

那些往日里略有些嚣张浮夸的二代三代子弟们也夹起尾巴死命读书学习,削尖了脑袋和天下所有读书人竞争科举考试的席位。

基本上太学内是一月一小考,一季一中考,期中期末两次大考,期间夹杂着某些教师临时起意的考试,不及格的次数只要积累够了,立刻退学,剥夺学籍,没的说。

失去太学学籍,是否还能入学其他学宫、学校,重新拿到学籍,那都很难说,反正至今还没有失去一次学籍之后第二次得到学籍的。

没有学籍,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前途就没了。

这种规定震慑人心。